在司法鑒定與交通執法中,血液中酒精氣相色譜儀的檢測具有法律效力,其結果必須高度準確、可溯源。因此,校準曲線的科學建立與測量不確定度的系統評估是實驗室質量控制的核心環節。
校準曲線通常采用內標法構建。以正丙醇為內標物,配制一系列含不同乙醇濃度(如0.1、0.5、1.0、2.0、3.0 mg/mL)的標準血樣,經頂空進樣后,計算乙醇與內標的峰面積比(R),對濃度(C)進行線性回歸,得到方程R=aC+b。相關系數(R²)應≥0.999,截距b接近零,表明線性良好。內標法可有效校正進樣體積波動、基質效應等系統誤差,顯著提升重復性。
不確定度來源主要包括:
標準溶液配制誤差(天平稱量、容量瓶精度);
血樣基質差異(不同供體血液對頂空平衡的影響);
儀器響應波動(FID檢測器靈敏度漂移);

重復測量隨機誤差;
內標物純度與穩定性。
依據《JJF 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需對各分量進行量化并合成。例如,標準儲備液配制引入的相對不確定度約為0.5%,重復性測試(n=6)標準偏差貢獻約0.3%,最終擴展不確定度(k=2)通常控制在±3%以內。
此外,實驗室應每日運行質控樣品(如0.8 mg/mL乙醇血樣),確保校準曲線持續有效;每批次樣品中插入空白、加標回收樣,驗證方法準確性(回收率應在95%–105%)。
綜上所述,血液酒精GC檢測不僅是“出一個數值”,更是一套嚴謹的計量過程。只有通過規范的校準曲線建立與全面的不確定度評估,才能確保檢測結果經得起法庭質證,真正實現“科學執法、公正司法”。